战斗在湘赣边界的谭余保
谭余保,1899年生于湖南省茶陵县洮水乡一个贫农家庭。他1926年秋开始参加农民运动,1927年入党。谭余保投身革命后,主要坚持在湘赣边领导开展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。他一生戎马倥偬,出生人死,英勇奋战,立下了许多赫赫功勋,并逐步成长为一名党的高级干部。
1931年8月,中央湘赣临时省委组成,同年10月,正式成立了中共湘赣省委,并成立了湘赣省苏维埃政府,机关都设在永新县城萧家祠内,至此,以永新为中心的湘赣革命根据地已经形成。1932年8月,谭余保当选为湘赣省苏维埃政府副主席兼财政部长。湘赣革命根据地形成后,他和中共湘赣省委、省苏其他领导人一起运筹帷幄,加强永新苏区建设,取得了第三次、第四次反“围剿”斗争的胜利。1933年4月,谭余保任省苏维埃政府主席,同年12月,在湘赣省苏维埃第三次代表大会上继续当选为主席。1934年8月,红六军团西征,谭余保奉命留在湘赣边坚持斗争。当时,敌人从北面、从东面用堡垒政策步步进逼,以10倍于我的兵力,向湘赣边区各县进行“扫荡”,妄想一举消灭我党政军机关。湘赣边区力量分散,联系困难,粮食缺乏,敌我力量悬殊。在这种恶劣条件下,谭余保等湘赣边区领导一方面依靠群众,了解情况,解决困难;一方面突围转移,避免损失。当时的形势极其严峻,部队在连续转移的战斗中,不断发生伤病减员和逃走、叛变,失去联系的现象,人员损失十分严重。1935年2月,在武功山,谭余保等省委领导把所有能作战的800人重新组织后,坚持顽强不屈的斗争,许多党员、共青团员和革命群众表现出高贵的品质和可歌可泣的英雄气概。但还有一些混进革命队伍的投机分子,因经受不了严峻考验而动摇、逃跑、叛变,以至于无耻投敌。如陈洪时的叛变,就是这种失败逃跑主义情绪发展到最高点的表现。1935年突围转移时,陈洪时不愿随队出发,动摇犹豫,脱离干部和群众。在萍乡和醴陵交界的东桥山上,陈提出把干部分成两起,他在原地指挥湘东游击队,开辟白区工作,联络北路;谭余保在湘南负责联系收拾残局。这样,趁谭余保出发后,陈在1935年6月无耻叛变了。陈是湘赣省委负责人之一,他叛变后,反动派伺机大肆欺诈宣传,企图瓦解我军的斗志。1935年7月,谭余保等人在莲花横盘山召开会议,认真深刻分析形势,发表了告群众书,号召大家提高警惕,坚定信心,为党的事业奋斗到底。这次会议揭露了敌人的阴谋诡计,澄清了内部的混乱思想,打消了群众的动摇情绪,基本稳定了局面。为集中力量,加强领导,1935年7月,组织中共湘赣临时省委,谭余保任临时省委书记、湘赣游击司令部司令、军政委员会主席等职。1938年9月,赴延安后,谭余保任中共热河省委副书记。新中国成立后,他历任湖南省政府副主席、省委副书记、书记、中共中央监察委员、中南局常委等要职。1978年,他在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当选为常委。
(来源:永新县人民政府网)